1. 热爱是持续投入的"底层代码"
饺子和冯骥并非科班出身,但对动画和创作的热爱让他们愿意从零开始,忍受长期的低收入、高压力和不确定性。这种内在驱动力远比外部功利性目标(如高薪、社会认可)更能支撑人突破瓶颈。
哈萨比斯从小痴迷游戏和人工智能,尽管中途成为国际象棋神童、甚至攻读神经科学博士,但最终仍回归AI领域,创立了改变世界的DeepMind。他的跨学科经历反而成了独特优势。
对比张锡峰:计算机虽是"热门赛道",但缺乏内在热情的学习会变成消耗,甚至引发自我怀疑。这印证了心理学中的"自我决定理论"——人需要自主性、胜任感和归属感才能持续成长。
2. 非科班背景可能成为创新的优势
乔布斯曾提到,他在大学旁听的书法课后来影响了Mac的字体设计。非专业背景的人往往不受行业固有思维限制,更容易跨界融合创意。饺子学医转动画,反而在《哪咤之魔童降世》中融入了对人性更复杂的观察。
哈萨比斯将神经科学、游戏设计、计算机科学结合,才突破传统AI研究的框架。行业颠覆者常常是"局外人"。
3. "世俗成功"需要长期主义的热爱
饺子制作《哪咤》前蛰伏多年,哈萨比斯为AI研究放弃高薪游戏行业。热爱不是一时冲动,而是甘愿为"沉默成本"买单。社会往往只看到结果,却忽略他们此前多年的积累。
乔布斯在斯坦福演讲中提到的"Connecting the dots"——只有回头看时,才能发现热爱如何指引人生。当时的"弯路"(如辍学、被苹果开除)后来都成了关键转折。
4. 警惕"优等生陷阱"与社会规训
张锡峰的困境反映了教育系统中普遍的问题:用单一标准(如薪资、学校排名)衡量所有人,导致许多人像**"优秀的绵羊"**(威廉·德雷谢维奇语)般迷茫。而饺子、哈萨比斯等人敢于脱离"轨道"。
哈萨比斯在采访中提到,他选择研究方向时"只关心问题是否足够重要",而非是否容易发表论文。真正的创新者往往需要对抗功利主义短视。
5. 热爱≠盲目,需要理性淬炼
值得注意的是,成功者不仅靠热情,还有极强的执行力与学习能力。饺子花三年打磨剧本,哈萨比斯为AI研究自学编程。热爱是火种,但需要方法论和耐力的燃料。
乔布斯追求完美主义的同时,也极度务实(如早期妥协使用现成芯片)。这说明热爱需与市场、现实对话,而非闭门造车。
总结:在"应该"与"热爱"之间寻找平衡
这个时代的矛盾在于:一方面,社会分工要求专业化;另一方面,创新越来越产生于交叉领域。或许最优解是:
用热爱导航,用专业能力护航:如哈萨比斯般,在热爱的领域做到极致专业;
将"弯路"转化为独特视角:非科班背景可以成为差异化竞争力;
区分"逃避"与"追寻":不喜欢当前专业不可怕,但需像饺子一样找到愿为之吃苦的替代方向。
最终,这些人的故事不是鼓励盲目"追梦",而是证明:当一个人将热爱转化为解决真实问题的能力时,世界终会为这种真诚买单。